村网通总站 河津村 155266.nync.com 欢迎您!
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的一号文件都提出,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,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,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,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。
如何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,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?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,与会专家认为,要解决农村贫困、实现农民增收,就要借助企业的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信息等优势,把个体分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,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,共享改革发展红利。
大国小农,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,决定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努力方向。数千年来,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小户经营为主。即使在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,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仍有2亿多户,约占农户总数的97%,占全国耕地总面积82%,户均耕地面积5亩。据测算,到2050年,我国仍将有约1亿户小农户,他们经营的耕地面积比重约为50%。因此,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,小农生产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。
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:
农户耕种的承包地面积共计11.8亿亩,占86.1%,仍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任务;农村为二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;小农户是生成规模经营农户的重要载体,全国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户402.1万户,基本源于承包农户。
与此同时,小农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一方面,老龄化、兼业化严重。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约50岁,6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24%,兼业农户比重超过3/4;另一方面,小农户难以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,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城乡均衡发展。
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:
现代农业要求大生产、大物流、大市场,小农户占有土地、装备等资源少,土地细碎化又导致其组织成本高、融资能力弱,运用现代生产技术、信息手段的能力不强,依靠自己打破农业生产的“低水平均衡”,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条件和动力不足。
实施乡村振兴,产业振兴是关键。要解决农村贫困、实现农民增收,就要把个体分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,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。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表示,广大企业拥有资金、技术、人才、信息等优势,可以通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,拉长产业链,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,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。
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:
小农户与现代化的衔接,主要表现几个方面:现代思维、现代意识、现代技术、现代设施、现代管理、现代服务、现代金融、现代人才等。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,小农户要绑到龙头企业这个航空母舰上才能避风浪;产业链的衔接,单家单户很难,只有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才能衔接;与多功能农业开发衔接,小农户很难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开发拉长产业链。
刘奇认为,小农户要走向现代农业,企业是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。农户和企业完全可以构建成一个命运共同体,实现双赢。
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:
带动小农户提升自我,包括技术、思维和品质能力的提升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连接一个农户就是自己的资源,这个资源可以变成资产和资本。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可以走在市场的前列,可以把控市场发展的走势。
小农户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。一是“企业+农户”,企业提供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服务;二是新型合作社,涉农企业牵头,为成员现代化农业产供销全过程服务;三是专业技术协会,通常生产企业牵头,为成员提供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;四是大型生产企业合作式生产。
广东的企业温氏集团,首创了“公司+农户(家庭农场)”的模式。广东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宋宗约介绍,目前,温氏已在贵州省发展了11个分公司,养猪规模达440万头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
广东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宋宗约:
公司提供种苗、饲料、药物保健和技术服务,由家庭农场统一规划的场地进行养殖生产,公司确保产品保价回收,确保农场主的合理平均利润。这一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,将公司与农户联结为利益共同体,带动农户增收致富,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。
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:
要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,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。这些年我们讲“公司+农户”,最早的就是温氏模式。温氏股份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,在全国率先创立了一个办法,这个应该是值得充分肯定的。当然除了“公司+农户”以外,其他的新型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,也是不可缺少的。要特别注重从传统农民、返乡农民工、退伍军人、农村高校毕业生中就近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,成为提升小农户、带动小农户的有生力量。
近年来,企业和资本下乡,成为一种新的趋势。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将现代要素带入农业生产领域,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。而当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时,必然与农业生产领域原生的小农户发生关系,并会形成多种关系模式,包括完全替代、部分替代和共生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认为,建设性的、融入式的共生发展才是小农户真正需要的资本下乡模式。
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:
不仅发展农业,也建设农村,还培育农民,还参与到村庄的治理。发展农业培育和使用农民,也促进农村的发展,搞搞水利、道路等,投入设施建设。他们带动了周边农村的乡村建设,这个模式我觉得是最高级的企业资本下乡的模式。企业是乡村振兴难以替代的重要的主体,资本是乡村振兴最具活力的重要的动力。不要排斥它们,要把它们引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当中来。